濕垃圾(如廚余、果皮等)在堆放、轉運或處理過程中會釋放大量惡臭氣體,主要成分包括硫化氫(H?S)、氨氣(NH?)、有機硫化合物(如甲硫醇、二甲二硫)、揮發性脂肪酸(VFA)等。這些物質濃度雖低,但嗅覺閾值極低,易引發環境投訴。以下從工藝選擇原則、核心處理技術、組合工藝設計及典型案例四個方面,系統闡述濕垃圾惡臭處理工藝的選擇。

一、工藝選擇原則
針對性:根據惡臭成分(如H?S為主或VFA為主)選擇適配技術。
經濟性:平衡設備投資、運行成本(如能耗、藥劑消耗)與維護費用。
環保性:避免二次污染(如化學藥劑殘留、吸附劑廢渣)。
適應性:適應濕垃圾高濕度、易生物降解的特性,優先選擇生物法。
合規性:滿足《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》(GB 14554-93)及地方排放限值。
二、核心處理技術
1.預處理技術
濕垃圾惡臭氣體通常含大量水分、顆粒物及部分可溶性氣體,需通過預處理降低后續設備負荷。
除霧除塵
技術:旋風分離器、濕式洗滌塔、絲網除霧器。
目的:去除氣體中的水分(防止后續生物濾池堵塞)和顆粒物(如腐爛殘渣)。
適用場景:濕垃圾轉運站、處理廠進料口廢氣。
酸堿中和
技術:噴淋塔(填充堿性或酸性溶液)。
目的:中和酸性氣體(如H?S用NaOH溶液)或堿性氣體(如NH?用硫酸溶液)。
局限:需定期更換溶液,可能產生廢液。
2.生物處理技術
濕垃圾惡臭成分多為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,生物法具有運行成本低、無二次污染的優勢,是首選技術。
生物濾池
原理:廢氣通過填充有微生物(如細菌、真菌)的多孔介質(如木屑、陶粒),有機物被微生物降解為CO?和H?O。
優勢:處理效率高(H?S、NH?去除率達80%-95%)、運行費用低。
適用場景:低濃度、連續排放的惡臭氣體(如濕垃圾處理廠滲濾液調節池廢氣)。
改進技術:
復合填料:混合木屑與活性炭,提高吸附與降解效率。
強制通風:通過風機控制氣體流速,優化微生物反應條件。
生物滴濾塔
原理:廢氣從塔底進入,與從塔頂噴淋的循環液(含微生物營養)接觸,有機物被吸附并降解。
優勢:適應高負荷廢氣(如瞬時高濃度惡臭),填料不易堵塞。
適用場景:濃度波動大的廢氣(如濕垃圾轉運站卸料區廢氣)。
植物提取液噴淋
原理:利用天然植物提取液(如松樹皮、柑橘皮提取物)中的活性成分,與惡臭分子發生中和、包裹或氧化反應。
優勢:快速除味、無二次污染,可結合噴淋塔使用。
局限:需持續噴灑,運行成本較高。
3.物理化學技術
適用于生物法難以處理的特定成分或應急場景。
活性炭吸附
原理:利用活性炭的多孔結構吸附惡臭分子。
適用場景:低濃度、小風量廢氣(如濕垃圾處理廠辦公區周邊廢氣)。
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,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: